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自1951年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目前建制齐全,具有较大规模、能够完成各类手术麻醉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并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现代化科室。
科室发展
1951年 麻醉科成立,谢荣教授任首届主任。举办首期麻醉培训班,许多学员现已经是全国著名的专家。
1956年 在国内率先开展低温麻醉。
1957年 开始行控制性降压和体外循环,同时进行心电和脑电的术中监测。
1959年 成为国内首批硕士学科点。
1961年 建立国内第一个麻醉学实验室。
70年代 开展呼吸功能和中心静脉压监测,总结和报告了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经验。
1978年 成立麻醉学研究室。
1981年 使用安氟醚完成静吸复合麻醉。成为卫生部临床麻醉学进修医师培养基地,每年举办一期。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研究生培养点。
1982年 开始桡动脉置管持续动脉压监测,并正式开展心外科手术麻醉。
1984年 建立SICU,使我院外科危重病人的抢救和重症病人的麻醉提高到新的水平。
1984年 开始置入漂浮导管监测心输出量和肺动脉嵌入压。
1987年 开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年 开展SpO2、PETCO2和麻醉气体监测。
1989年 被定为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0年 被确定为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
1992年 开始系统进行术后镇痛,并建立麻醉恢复室。
1994年 开始使用异丙酚和七氟醚。
1995年 开设疼痛门诊。
1997年 进入国家211工程。全面开展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使病人可以无痛苦地渡过围术期。
1999年 开始靶浓度输注异丙酚静脉麻醉。开展无痛分娩临床研究。
1999年 SICU床位增加至6张。
2000年 开始进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01例。开始BIS反馈靶控异丙酚静脉麻醉。
2001年 全面开展分娩镇痛和人工流产麻醉镇痛。
2001年 进行首例活体肝移植手术。肾移植手术形成规模。
2002年 全面开展应用喉罩(LMA)实施全身麻醉,特别适用于小儿眼科手术等短小手术。
2002年 搬迁至新落成的第二住院部,手术间增加至17间,SICU床位增加至10张。
2003年 全面开展靶控输注(TCI)实施全凭静脉麻醉(TIVA),以其诱导迅速、平稳,维持方便、安全,恢复迅速、彻底而倍受好评。
医疗
一、科室规模:
1、第一住院部:负责妇产科、眼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小儿外科、小儿眼科手术的麻醉。
2、第二住院部:负责普通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的麻醉。
3、麻醉恢复室:共有8张床位,负责麻醉后病人的恢复。
4、SICU:共有10张床位,负责收治围术期的危重外科病人。
5、麻醉研究室:进行与麻醉和危重医学有关的课题研究。
6、疼痛门诊:每周3个半天,诊治各种疼痛的病人。
二、临床工作
以2004年为例,共完成手术麻醉14000余例,完成术后镇痛6000余例。外科ICU收治危重术后病人312例。疼痛门诊573人次。麻醉恢复室收治病人4000余人次。
教学
担负着多层次人员的教学任务和研究生的培养。有护校的教学、本科生教学、见习和实习、临床硕士、博士、实验室硕士、博士的教学、科研、全国麻醉进修医师的教学。
1. 截至2005年已经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2人、博士研究生22人。
2. 现有在读博士生4人,硕士生6人。
3. 自1981至2005年共举办全国麻醉进修班25届,培养来自全国的进修医生417人。
科研
担负国家部委级的科研项目:如休克病生理、肺水、脑复苏、肌松药药理等研究。建立了和开发了许多用于临床和科研的检测项目。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4月11日
星期五
4月12日
星期六
4月15日
星期二
4月16日
星期三
4月17日
星期四
4月11日
星期五
4月12日
星期六
4月13日
星期日
4月14日
星期一
4月11日
星期五
4月12日
星期六
4月13日
星期日
4月14日
星期一
4月11日
星期五
4月12日
星期六
4月15日
星期二
4月16日
星期三
4月17日
星期四